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双反”调查……从去年开始,光伏企业深陷内忧外患,至今尚未走出寒冬。面对新一轮波动,有业内人士认为,“阵痛”或将促使行业内重新洗牌,实现优胜劣汰;同时,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将有助于缩短阵痛期。 虽然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将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虽然各地关于“千亿光伏”、“千亿产业俱乐部”的报道频繁出现,但黄国华说,“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陕南还是关中,光伏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黄国华,西安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副所长。据他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光伏产业“经历了短暂的苦难”,但对国内光伏产业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那时候是国内企业在挤压国外公司的份额,国外公司倒下去了”。 而这次的情况却不同 美国商务部3月下旬作出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认定中国涉案企业存在2.9%—4.73%不等的补贴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税。两个月后,美国商务部再次宣布新一轮对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并将征税措施向前追溯90天。这一次的惩罚性关税将会叠加在3月份宣布的反补贴税之上。美国商务部终裁结果将在今年10月宣布。 黄国华认为,“双反”调查只是一个诱因,把国内光伏产业的危机提前引爆。“即使没有‘双反’调查,这场危机还会出现,顶多推迟两年”。 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从目前的态势看,无论是晶硅片还是组件,产能过剩已成严酷事实。 采访中,一组数据被业内人士和专家反复提及: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我国硅片、电池片、组件三个环节的产能均已超过41亿瓦,同比增长100%,约占全球总产量60%。 我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90%以上产品依靠出口。2009年,欧美光伏市场供不应求,材料、组件涨价;刺激国内产能翻了两番。据黄国华介绍,两年前,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基本都能赚钱,于是更多资金进入、更多地方政府支持,结果必然过剩。 据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规划部部长王撑养介绍,一年多前,多晶硅价格曾高达500美元/公斤,而目前约为33—40美元/公斤。此前媒体曝出商洛比亚迪2012年一季度受光伏业绩拖累,净利润下滑89.9%。有业内人士称,这些已不是价格跳水,而是彻底“脱水”了。 警惕一哄而上变“一哄而下” 是什么原因导致产能过剩? 专家认为,利润过高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在光伏产业疯狂的年景,产量、产能翻番增长,很多热钱找不到投资渠道,看到光伏产业利润高时便蜂拥而入。专家指出,国内工业制造的合理利润为7―10%,而2010年前后,光伏产业一些环节的利润超过50%甚至100%,这种暴利显然是非理性的,泡沫一旦破裂,很多投资将难收回。据传咸阳一光伏企业是在行情最好时投资设厂,岂料投产便遇到了价格跳水,企业日子难熬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