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快讯>>正文  
 

关键字:

光伏产业突围的方向

作者: 王帅 来源: 陕西日报 发表时间: 2012-07-23 已浏览 字号:

  有业内人士指出,光伏产业各个环节的技术门槛较低,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滞后,也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使得组件小企业众多。这也造成了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组件企业利润微薄,竞争力弱的局面。
  行业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产业低水平、低技术的重复建设。黄国华说,光伏产业链有的环节技术要求很高,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涉足。“石英矿很多,但把石英矿做成多晶硅,很多企业不具备这样的技术”。
  抗风险能力不足
  光伏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三头在外”: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三头在外”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光伏电池产品市场在外的状况尚未改变,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赖度仍然很高,这一产业还是过度依赖国外。
  “这意味着国内和省内光伏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王撑养说,“一旦国际市场有风吹草动,国内企业马上受影响。”
  “双反”来了
  2011年2月,德国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规定只有当年装机规模低于3.5GW(1GW=10亿瓦)才不会下调光伏上网电价,否则装机量每增加1GW,光伏补贴下调幅度将增加3%。2011年5月,意大利批准的新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法案,将每年补贴资金限制在60亿至70亿欧元,并将补贴与装机量挂钩。由于欧洲市场光伏装机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这一重要引擎的突然刹车,对我国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受光伏行业市场供求失衡、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等多种因素影响,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市场低迷,行业危机日趋严重。
  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双反”调查。据了解,本次“双反”调查涉及的中国光伏企业多达75家,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光伏企业一网打尽。
  屋漏偏逢连夜雨,据报道,美国“双反”尚未结束,欧盟产业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对中国企业的相关申诉,欧盟或将正式立案调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联合发布行业预警,希望企业和相关方警惕欧盟这一将采取的行动。业界有预测称,若失去欧盟市场,国内至少有六七成相关企业倒闭。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光伏企业新战场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召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