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不少业内一线光伏上市公司如英利、天合、昱辉等都采取了OEM生产策略,通过在其他国家与地区或在本土增加OEM产量、扩大全球OEM产能,有些公司则是自身组件产能不够,需要对外采购一部分以满足需求。
“我们不会如此操作,现在我们的产能百分之百全部自己生产,不假他手。组件需要在户外保持25年寿命,需要对客户负责,我们的目标是做长远。”刘勇表示:“我们希望生产的产品能够在自己管控之下,掌握生产流程并对质量进行监控,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程序与细节,不是所有工厂都能按要求做到,这对产品质量会造成影响。现在不少电站陆续反映组件质量问题,有些出现在电池方面、有些问题则出在原材料的选择方面。晶澳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我们采用自己生产的优质高效电池,选择一流供应商BOM材料,同时严密监控生产全过程。现在我们所有组件通过公司内部的全自动生产线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2014年晶澳提出细化电流分档,将组件分为高电流、中电流和低电流三档,通过提高电池电流的一致性,提高组件输出功率。为了进一步增加产品竞争力,晶澳在成本方面做功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站业主与投资运营商开始关注组件带来的长远效益,每度电的成本,而不是眼前组件及系统造价,通过优质组件及系统增加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所带来的后续利润更多。我们经过测算,Percium组件功率285W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单晶260W对比,可节约至少11%的运输成本、10%安装费用、10%BOS费用,Riecium组件功率270W与行业平均水平多晶组件255W相比,可节约至少5%运输成本、4%安装费用及BOS费用。”刘勇认为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金融保险认证等体系的介入,电站终端对制造端的产品要求与采购会更加理性和注重质量。
稳健财务指标,年底预计200MW电站实现财务收入
2014年3月中旬,晶澳将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务报告。201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晶澳分别出货430MW、463.7MW、500.2MW,毛利率每季度提高2%,于第三季度达到11.3%,然而不够,还没有扭亏。
随着晶科能源、阿特斯、昱辉阳光等光伏公司相继宣布恢复季度盈利,2013年被认为是观察一线光伏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季度盈利的重要窗口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保持稳健的财务状态及良好的出货对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于客户竞争者的陆续盈利,2012年实现电池到组件转型、以稳健著称的晶澳太阳能步子迈得更谨慎,因此更让人期待这家公司的成长与成绩。
晶澳太阳能总裁谢健表示第四季度财报会有好消息:“2013年第四季度我们将有不错成绩,相比前三季度Q4出货量有进一步增加,盈利也有改善,可以达到预定的1.9~1.95GW全年出货量目标,季报将于3月进行公布。除此之外,2014年第一季度我们也延续了2013年第四季度良好的出货趋势,为此2014年我们将计划对组件产能进行扩产,未来组件将会扩产到与电池产能相匹配,并保持95%的开工率。”
虽然天合、英利、阿特斯等都在宣布扩产,但在访谈中可以感到晶澳管理层对扩产的谨慎,对是否在2014年将组件产能扩到3GW,还存在待商榷空间。2014年的市场存在风险,谢健直接提到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2014年至少存在两个不确定性,需要保持警惕心。第一个不确定因素是美国双反对市场的影响,鉴于这个不确定因素,晶澳延缓了对美国市场的开拓。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中国2014年国内装机容量到底是10GW还是14GW,如果是14GW那么市场会比较乐观。
迫于生存压力,越来越多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开始“向下生长”,目前涉足电站系统的大型光伏不在少数包括阿特斯、英利、海润、晶科、天合等,2012、2013年举全力进入转型的代表企业当属海润、晶科,其中海润光伏仅2012年投资电站就接近20亿。眼下晶澳公司整体财务指标稳定,资产负债比、还账能力都处于较安全级别,现金比率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在这方面比其他公司更具有发展电站的优势。然而在投身电站投资的大潮中,又一次,晶澳与其他一线光伏上市公司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我们鲜少听到或看到晶澳开发电站的消息与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