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国500强,只能说企业规模大了,距离真正的产业高端还有差距,必须要用产业高端的发展要求来规范、提升企业。”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谈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善于“内省”的企业不无开始思考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晶龙找到了突破这个瓶颈的路径。在国际金融风暴持续影响的情况下和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这样的大背景下,晶龙开始加速向高端冲刺。
锻造晶龙国际品牌,推进技术创新,进行生产管理流程再造
日前,晶龙集团好消息频传,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旗下的晶澳公司在韩国成功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示范站;上海晶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西班牙安装20兆瓦的发电示范站;上海晶龙公司在上海建成太阳能发电示范站……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时间晶龙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光彩夺目,展示了形象,扩大了影响。“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铸造晶龙国际品牌,这就是企业实现突破的现实道路。”靳保芳说,光伏产业全球市场在欧美,国际金融风暴发生以后,市场需求大大减少,竞争的核心变成了质量和价格。晶龙经受住了这一残酷的考验,更从中领悟到了质量是企业生命力的真谛,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步伐,用一流的产品质量来抢占市场,向着高端迈进。
靳保芳的言谈中流露着思辨的深度:一个企业,无论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包装有多么华丽,但如果没有高质量,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命将会是短暂的,因为它没有好的信誉吸引消费者,很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放弃它。所以要生存和发展下去,首先必须以产品和工作的质量取胜,以高质量的产品树立起社会的信誉,树立起企业的品牌。企业拥有好的品牌,就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产品的市场自然就来了,有了质量最好、用户满意的产品,晶龙也就可以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扩大市场占有率。
利用市场低潮期,晶龙集团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技术创新不断掀起高潮。2008年,晶龙集团科技创新投入达6亿元,共完成创新项目246个,申报国家专利10多项。其中,三瓣组合式石墨坩埚的制备方法和用于加工圆弧面槽的专用刀具双双获得了国家专利,“单晶硅制备炉石英坩埚增容加料”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8英寸大直径石英坩埚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创新成果都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投资1.5亿元的晶龙科技中心被成功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投入使用,为晶龙集团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硬件设施保障。
2009年以来,晶龙提出了全员创新的理念,截至目前已申请专利51项,获得专利6项。阳光硅谷公司有43项创新课题正在进行中。方棒车间NTC切方机切割速度由原来的600微米分提高到800微米分,缩短切割时间125分钟,大大增加了产量;开槽车间缩短刀具无效行程,提高效率42.8%,使产量增加一倍;8英寸硅片切割试验成功,一刀可切割两根硅棒,降低了成本;开槽刀修刀技术开发和线切割机主辊涂层创新正在进行中,预计全年可增效上百万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2009年以来,集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及产品科技含量,任丙彦教授的专利技术掺镓硅单晶正在集团内部推广,为集团进军尖端技术打开了通道。“与国际强手过招,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给我们讲起企业与国际巨头美国SUNPOWER合作的故事颇有深意。他说,一个企业品牌打出去,不把国际化的质量、管理、组织构架搭建好,不可能持久。为了进一步提高晶龙产品的国际化标准,企业选择了世界上品质要求最严、最高,引领世界光伏产业潮流的SUNPOWER公司,给他们做来料加工。加工费用很低,利润比做国内同类项目低很多,但晶龙毅然选择了这个国际强手。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通过与这样的国际巨头的合作,晶龙的产品质量得到了飞速提高,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铸造国际品牌,首先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生产出适合国际需求的好产品。由此,晶龙参照国际标准,拉开了生产管理流程再造的序幕。实施三大流程再造:建立来料检测(IQC)流程,就像是材料入库的“海关入境卡”,对原材料的进厂实施严格检验把关;建立出厂抽检(OBA)流程,就像是产品出口的“国际护照”,产品无论出口到哪里,产品质量参数一目了然;规范过程检测(IPQC)和出厂检测(OQC)流程,就像是产品质量的“工艺保证书”,产品走到哪里,生产制作情况一清二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