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科研,充足的资本投入是科研的基本保证,即便在公认的市场寒冬期,晶龙的科研经费也从未打过折扣。
“越是低谷时,越不能放松科研。用于科研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决不含糊。”靳保芳语气坚定。晶龙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经费,这一制度保障,在资金紧张的困难时期仍然雷打不动。
截至目前,晶龙已经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太阳能组件研发中心等4个研发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在美国、德国、日本设有研发营销机构;与欧美认证机构合作,可利用自己在上海建立的实验室来测试欧洲和美国的标准,2012年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光伏创新研究中心”。同时,晶澳先后获得Intertek天祥集团“卫星计划”实验室资质、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L5811)。
在这样的平台与机制之下,仅2014年上半年,晶龙集团各单位共开展创新课题167项,取得专利40项。拉晶单位开展了三次加料工艺应用、氧施主单晶控制等多项创新项目,线切车间围绕金刚线切割技术、线痕片、薄厚片等课题进行了有效攻关探索,硅棒、硅片的品质、单产及成品率不断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晶龙集团单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成为行业翘楚;“魄秀”单晶组件和“润秀”多晶组件,成为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中最高功率的组件。
今年6月,晶龙旗下的晶澳太阳能宣布,自主研发新产品“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实现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4%,在业内率先实现组件P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0%,7月初实现量产,量产主流功率达到285W。提高光电转换率,一直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哪怕0.1个百分点的提高,都被视为重大的技术突破。晶龙竟然将光电转换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球光伏行业为之轰动。
傲人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晶龙多年培养起来的科研队伍。
目前晶龙拥有一支250多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可谓兵强马壮。近年来,累计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200余项,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和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获授权专利250多项。
从不打折扣的科研投入、充足的硬条件再加上一支有活力的科研团队,让晶龙的技术实力“稳如盘根,锐如闪电”,坐拥扩军全产业链的自信和资本。
双向发力——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既是顺应市场变化的经营决策,更是晶龙集团“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所在。在这条必由之路上,晶龙集团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庞大的体量,双向发力、多线出击,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开展终端电站这块业务,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虽然许建波坦言电站业务的拓展像摸着石头过河,但截至目前的成就可圈可点。“目前我们在河北省内,开工建设的和储备的电站规模大概有300MW,全国范围内大概是700MW到800MW。”
许建波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电站的利润率要比前端高很多,现在终端电站的市场前景非常好,谁把握住这个机会,谁就占得了先机。“同时,晶龙发展至今,从一个产品生产商过渡到能源提供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使命。”去年,晶澳在敦煌建设的100MW太阳能电站已完成,目前准备并网。今年8月5日,晶澳(扬州)太阳能光伏工程公司与北京爱友恩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共同投资建设的3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开工。该项目采用“渔光互补”方式建站,在河网密集的地区架设光伏组件,对在河网地区综合发展新能源产业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因地制宜、极具创造性地做法让业界称道。
“打造完整产业链、转型做能源提供者,一定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虽然,地面电站建好后,后期的维护成本非常低,但是前期的投入巨大。目前,我们依靠自己的项目资源、技术优势,去争取和有实力的央企合作,在参与的过程中摸索、学习、培养自己的团队。”许建波向笔者介绍时,一幅清晰的晶龙布局全产业链的蓝图浮现脑海。“以后的资本实力、管理经验等都很成熟后,完全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能源供应商。”
|